联系在线客服,只需10元,就可获得《南海博物馆历史展览陈列大纲(最终稿)》电子版本。
文章部分内容
【场景:制作香云纱”】用半景画展示制作香云纱的场景。
南海首创“香云纱”
说明:香云纱俗称莨纱、云纱。它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由于它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要求的技艺精湛,具有穿着滑爽、凉快、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香云纱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极少数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桑蚕丝织物之一,1915年,南海西樵程家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纽眼通花的纱绸——“香云纱”,俗称“白坯纱”,经过晒莨后的成品称“莨纱”。这是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
嵌入式视频:制作“香云纱”过程
香云纱是以桑蚕丝为原料织成白坯绸,用植物中草药薯莨的汁液浸染,再用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无污染河涌淤泥覆盖,在阳光、草地、露水的蒸腾中,薯莨汁与塘泥相互渗透交融,从而形成一面黑色、一面为咖啡色香云纱,黑色一面微闪光泽,咖啡色一面如陶似瓦,香云纱的染整过程完全靠纯手工来完成,共有十几道工序,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十多天方可完成整个工艺。
旧照片:
1、染场工人
2、搅拌河泥
3、踢竹
4、手工制备薯莨
5、收布
6、过滤薯莨液
7、柔拉
8、洗泥
9、将布抛入河中
10、练纱锅
11、入染斗染色
12、洒薯莨水和扫色
13、佛山晒莨厂
14、过泥
15、扫色
16、机磨薯莨
展柜:香云纱系列
物1:香云纱布料(2件,2011-707、708,20世纪50、60年代,1,香云纱,宽51.4,虫蛀,2011年10月20日征集于南海丹灶张永炎,丹-665,织绣,简村三楼,漂染系列)
说明:香云纱布料 民国
2:紫黑色长袖斜襟衫 (2010-24,女装,民国,1,香云纱,身长63下摆宽61两袖通长131袖口宽20,多处小破孔,2010年7月5日佛山禅城区陈淑华捐赠)
说明:紫黑色长袖斜襟衫 民国
3: 紫黑色长裤(2010-25,女装,民国,1,香云纱,腰宽51.5裤管长87裤管宽26,多处小破孔,2010年7月5日佛山禅城区陈淑华捐赠)
说明:紫黑色长裤 民国
4: 黑色围裙(2件,2010-74、75,民国,1,香云纱,腰宽42裙长75裙摆宽65,多处虫孔,2010年8月24日佛山禅城区邓棉捐赠(由陈淑华代交),红、白色裤头)
说明:黑色围裙 民国
5:紫黑色正襟马甲(2010-76,民国,1,香云纱,身长58.5下摆宽45,污迹,2010年8月24日佛山禅城区邓棉捐赠(由陈淑华代交),暗花二龙戏珠纹,有里布)
说明:紫黑色正襟马甲 民国
6:褐色香云纱男装衣服(2件,2011-161,民国,1(2),香云纱,上衣两袖通长160,袖口宽17,身长69,下摆宽50;裤腰宽48,裤管宽32,裤长95.5,上衣霉迹,磨损,破孔;裤磨损,破孔,修补,2011年10月20日征集;丹-137,织绣,简村乐耕堂,香云纱系列)
说明:褐色香云纱男装衣服 民国
7:黑色香云纱短袖女装衣服(2011-162,民国,1(2),香云纱,上衣两袖通长91,袖口宽15,下摆宽56.5,身长74;裤腰宽47,裤管宽33.5,裤长84.5,上衣破孔,污渍,磨损;裤脱线,污渍,2011年10月20日征集,丹-138,织绣,简村乐耕堂,香云纱系列)
说明:黑色香云纱短袖女装衣服 民国
【场景4:蚕房】
制作提示:运用清代蚕房作场景,将蚕架、蚕窝、蚕茧、蚕簇、蚕炉、铡蚕刀、筲箕等摆放在蚕房中,一女子在喂养蚕茧,展示清代珠江三角洲蚕农养蚕的情景。
物:1:蚕窝(3件,竹,径123高5.5;径126.5高5.5;径122.5高5.5,丹-644、645、646)
2:蚕炉(1件,陶,口35通高15.5,丹-648)
3:铡蚕刀(1件,木、铁,刀刃长44凳面143.3×27.5高31,丹-649)
4:筲箕(1件,竹,口56高19.5,丹-650)
5:蚕架(1件,竹、木,65×224,丹-643)
6:蚕簇(6件,竹,141×71,丹-647)
7:蚕茧(一袋,丹-650)
油画:民乐窦(含民乐窦照片):西樵民乐窦外,装满丝织品的小船从窦闸出发的盛况。
说明:西樵民乐窦是南海一个重要的丝绸品输出点。“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丝绸贸易占珠三角80%,它见证了西樵丝绸业发展的历史。民乐窦内外,装满丝织品的小船从窦闸出发,前往广州交易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