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需要百度文库付费文档,我们可以帮您下载,请联系在线客服qq1257749646。
书中一部分文字:
孩子为何越不让玩什么越玩什么
叛逆期案例
滢滢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她像男孩子一样淘气。
最令妈妈头疼的就是,无论是水、米、石头、泥巴,
还是啤酒瓶、插座、开水壶等,她都十分好奇,
什么都要玩一玩。
夏天的天气可真热,奶奶怕热,
把一台电风扇放到桌子上吹。滢滢看到了,觉得很稀罕,
跑过去看风扇是怎么样吹出风来的,它还能左右地摇摆呢。
妈妈见滢滢跑到了电风扇跟前,便厉声告诉她:“宝贝,
只能在远处吹风扇,可不能靠近它。”而且,妈妈用“吓唬”
的方法来避免滢滢去玩风扇,妈妈将手伸到电风扇边上碰一下
,就立刻缩回手,痛苦地说:“哎哟,哎哟,打到我的手了,
好疼。”妈妈想,滢滢知道风扇打到手会痛应该就不会去玩了。
可是,滢滢仍然围着电风扇转,
她踮着脚一会儿在电风扇前面看看,
一会儿又跑到电风扇背后去看看。滢滢想碰碰风扇的叶子,
看它能不能停下来。于是,滢滢拿着一根小木棍,
往电风扇里伸。幸好,被妈妈及时发现了,在最后关头,
妈妈抓住了滢滢的小手,告诉她:“危险!
千万不能把手指或其他的东西伸进电风扇里。否则的话,
不仅会把风扇弄坏,还会伤到自己的。”说着,
妈妈就把滢滢手中的木棍夺了下来。滢滢玩不着风扇了,
委屈地撅起小嘴,不理妈妈了。
电风扇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滢滢又出问题了——
她有事没事就爱往厨房里钻,妈妈越不让她进,她越要进去玩
。菜刀、煤气灶,看到什么,滢滢都要摸一摸,碰一碰,
玩一玩。然而,这些东西都太危险了,妈妈越不让她玩,
她却偏要玩。为此,妈妈很担心,害怕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妈妈越禁止玩什么,
孩子越对什么感到好奇,从而越爱玩什么
2~3岁的孩子喜欢玩各种东西,把牛奶倒在地毯上,
把食用油倒进垃圾筒里,甚至以来回开关打火机为乐。
面对孩子玩这些危险的物品,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禁止,
可越是不让玩什么,孩子越玩什么,
孩子的行为总是和妈妈想要的背道而驰。这是怎么回事呢?
应该怎么办才好?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也就是说,
禁果能引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逆反心理。而在心理学上,
有一个“禁果效应”,指的是一些事物由于被禁止,
反而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更多的人参与或注意。“
禁果效应”反映在孩子的身上,就是大人越禁止玩什么,
他对什么越感到好奇,从而越爱玩什么。
当孩子不考虑后果地一味玩不让玩的物品时,
妈妈不要妄加指责,试图完全控制住孩子。
妈妈正确的做法是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最好别用否定性的语言。一般情况下,妈妈教育孩子时,
只能让一方如愿。也就是说,妈妈批评了孩子,
强迫着孩子不再玩禁止玩的物品了,妈妈开心了,
可孩子就不开心了。而妈妈耐着性子使自己接受,
让孩子随便玩,这下,孩子高兴了,妈妈却非常担心。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寻找一种玩法让妈妈和孩子都高兴,
实现双赢。对于孩子的各种行为,
妈妈总是在有意或无意中进行强化。通常情况下,
妈妈以为告诉孩子不要怎样做是在弱化他的行为,其实不然,
事实上这种禁止与限制,会产生强化的效果。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不让孩子玩什么,他就越爱玩什么。所以
,妈妈要赞赏、鼓励孩子,强化他好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
妈妈总会为孩子越不让他玩什么他却越玩什么而苦恼,
然而这种情况下并非全是孩子的错。有时,孩子不听话时,
正好赶到妈妈不开心或烦躁的时候,
这就刺激了妈妈的不良情绪。有时,
孩子可能是在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希望得到妈妈情感上的关注,等等。因此,
在孩子出现类似的叛逆行为时,妈妈要客观冷静地看待,
不能完全迁怒于孩子。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不让他玩的原因
许多妈妈都习惯于用否定性的语言禁止孩子玩,
却并不告诉孩子其中的原因。殊不知,
这样做会更加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想方设法地去玩。所以
,在孩子非要玩不让他玩的东西时,妈妈最好给他讲清道理,
让他明白不让他玩的原因。
下雪了,雪花漫天飞舞,好漂亮啊。
两岁零3个月的宇宇看到外面白茫茫的一片,兴奋得不得了,
当他从阳台看到楼下有小朋友在雪中玩时,
他更在房间里待不住了,吵着要到外面玩。
妈妈担心这种天气带宇宇出门会令他受凉感冒,
万一因为玩雪让他生了病,就不好了。再说,
那么多孩子一起玩,天冷路滑,
对于走路还不太稳固的宇宇来说,肯定不安全。
何况雪景以后也会经常有,没什么稀奇的。于是,妈妈问宇宇
:“宝贝,你上次感冒了输液,难不难受啊?”宇宇点点头。“
昨天在卫生间里摔了一跤,膝盖疼不疼?”
宇宇摸了摸自己的膝盖,咧了咧嘴。“那么,
如果你现在出去玩雪,外面很冷,还有可能会感冒。
雪地是很滑的,就像有水的卫生间的地面,你想想,
如果再摔一跤,会怎么样?”妈妈继续告诉宇宇:“宝贝,
妈妈担心你,才不让你出去玩的。等你长大了,还会下雪,
到时候再去玩。”
听了妈妈的话,宇宇不再闹着出去玩了,
大概是因为感冒难受,摔跤很疼,他自己也害怕吧。
不要以为和这么小的孩子讲道理他听不懂,
这样就太小看自己的宝贝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对于妈妈所说的一切,2~3岁的孩子都能听得懂。所以,
妈妈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孩子,
一定要耐心地和他讲道理。
方法二:利用某些技术手段,让孩子玩不到
对于不能玩的事物,妈妈可以利用某些技术手段,
让孩子玩不到。也可以把孩子要玩的东西藏起来,
告诉他没有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忘记。
晓瑾3岁了,一天到晚总喜欢在电脑那儿玩,
她似乎是无师自通,很快就学会了开关机等基本的操作。现在
,妈妈让晓瑾干些什么,她几乎都要以玩电脑为条件。
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不仅对眼睛有害,影响身体健康,
而且会对心理和思维有负面影响,
长大之后还有可能导致孩子迷恋电脑游戏。为此,
妈妈把电脑搬进了自己的房间,尽量不让晓瑾看到。可是呢,
聪明的小家伙经常赖在妈妈的房间里不出去。于是,
妈妈就又另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说电脑的坏话,
让晓瑾认为电脑是不好的东西。妈妈摸着自己的脸说:“
电脑对身体不好,有辐射,老是用它就变得不漂亮了,
出门会让人笑话的。”晓瑾听到了,就推开妈妈:“我很漂亮,
我玩。”妈妈叹着气说:“真不想用电脑,这么多的工作,
真不想做。希望和宝贝女儿一起看书,那多有意思啊!”结果,
晓瑾拿来一本书给妈妈看,自己非要坐到电脑前。
都没有效果,妈妈只好采取最后一个方法:把电源拔掉!
无论怎么开,电脑屏幕都不亮了,急得晓瑾拉着妈妈的手,
让妈妈帮她开。妈妈假装开了好大一会儿,告诉她:“电脑坏了
,不能用了。”“不嘛,没有坏!”说着,晓瑾低声哭泣了起来。
“好了,宝贝,不哭了。电脑坏了咱们就不玩它,
妈妈陪你一起玩别的。”在妈妈的哄劝下,晓瑾不再哭了。
以后,妈妈只能在晓瑾睡觉或不在家的时候使用电脑。
过了一段时间,晓瑾彻底地摆脱了电脑,
不再整天把要玩电脑挂在嘴上了。
方法三: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地允许孩子玩
越是不让玩的东西,孩子越想玩,妈妈不能只是禁止,
而要让他真正明白为什么禁止,不然的话,
就为以后埋下了隐患。所以,妈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
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玩的欲望,适当地允许孩子玩。
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停电了,
爸爸就出去买了几支蜡烛回来。雨泽看到跃动的烛光后很兴奋
,非要自己拿着蜡烛,还把所有的蜡烛都点燃了,
一个房间里放一支。妈妈觉得这样浪费,更担心会引发火灾,
便吹灭了几支,可雨泽不干了,非要点燃。
在妈妈告诉他火如何如何危险的情况下,
雨泽才同意只剩下客厅的一支。
后来,雨泽无聊了,他趴在桌子上玩蜡烛。
妈妈本不想让她玩的,可担心越不让他玩他越玩,
万一以后他再一个人玩。于是,
妈妈趁机教给雨泽认识烛火的外焰和内焰,
聪明的雨泽一下子就明白了。妈妈还告诉他,
蜡烛的外焰是最烫的,但是如果把手指很快地从中间穿过去,
就一点也不烫,必须得快。说完,妈妈还示范给雨泽看,
把手指从火焰里面穿过。告诉雨泽真的一点也不烫,
还问他要不要试试。雨泽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说
:“妈妈,我怕烫。”“那好吧,等宝贝长大了再试试。”
妈妈心想:雨泽在不知道是否安全的情况下,
并不会轻易地尝试,有时候,
大人过度的紧张和保护反而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
为了让雨泽玩得过瘾,
妈妈特意买了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多种蜡烛给他玩。
并且提醒雨泽:“想玩蜡烛的话,要和妈妈一起玩,
不能一个人玩,一个人玩太危险了。”雨泽同意了,
妈妈再也没有发现他偷偷地玩过。
比较危险的东西,在父母的看护下是可以让孩子玩的,
但条件是,必须和父母一起玩,父母不在旁边,一定不能玩。
孩子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就知道其危险性,
在父母的权威指导下,孩子会遵从管制的。